《星期一的京奧之旅》創作起點(9):構思場景

很早就決定《星期一的京奧之旅》主場景鎖定在一個小客廳中。與其說是客廳,不如說它是連通各個房門(包括廚房,浴室,臥房等)的過廳。它的空間窄小,是一個過道,從門外通過它進入各房,或者從房內通過它走向大門。它不可或缺,因為它屬於房屋結構的一部分,但它又不太重要,因為主人僅用它來堆放雜物罷了。

它和我們所認知的客廳不大一樣。一般客廳有電視、沙發、茶几、置物櫃、錄放影機等,令人放鬆而自在,可以端杯咖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。但它不同。它沒有電視,也沒有令人舒適的擺設,它的狹窄與堆放的雜物甚至令人想趕緊離開它並走進房間,窩在房內上網。相較於一般客廳,它真的很無聊。

然而,它有它的趣味性。當不同的房客從各自的房間走出,彼此見了面打個招呼甚至停下腳步閒聊幾句,這時的它會帶有幾分「交誼廳」的感覺。因為空間小,也無處可坐,所以通常他們會倚著門邊或靠在某堆雜物上,或乾脆就這麼站著,展開他們的閒話家常。奇怪,既然房間內比較寬敞,為何不進去聊呢?答案是,你應該不會讓你並不熟識的朋友進你房間吧。尤其是一男一女,如果可以各自帶進房,那就表示你們的關係已經比較熟或比較親近了。

我決定讓它成為主要場景並盡可能減少換景。我向來有一種偏執:寫舞台劇就要有舞台劇的樣子,例如,場景不可像電影般分場,第一場在咖啡廳而第二場就跳到撒哈拉沙漠。舞台劇和電影的區別,在於前者的限制多,時空環境比較沒那麼自由。這是寫舞台劇的困難,但在這種困難所帶來的痛苦中又會感到快樂,一種想要突破困難、掙脫痛苦的快樂(我真是自虐呀)。所以,當我寫戲時會提醒自己:「不要一直換景,又不是在寫電影!」就在自虐又偏執的驅使下,我的劇本通常是節制換景的,有些甚至是一景到底的。如果看到眾家好手也能做到這點,我通常會按個讚,覺得真是臭味相投、吾道不孤呀。

但,「創作的意識型態」也會隨著時間改變。我發現這種自我要求已開始鬆動。理由是,雖然不喜歡大量的換景,但對於慣用的手法更令人不耐。我喜歡堅持原則,但我並不喜歡只堅持某種原則,堅持久了會讓我想跳出去、去闖盪並做些新的嘗試(可見我真的是雙子座呀),因而對於「一景到底的原則」漸漸地感到厭煩。

《星期一的京奧之旅》恐怕是最後一個「一景到底」的劇本了吧。我已嗅出它與過去的劇本有所不同,場景的安排也有些改變了。

留言